发展历史
据考证,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
箜篌兴于汉,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有“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裁衣,十五弹箜篌,十六诵诗书”的诗句,体现了箜篌的重要性——能否演奏箜篌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有才学的标志。作为当时重要的艺术科目,箜篌在女子的家庭教育中很受重视。
隋唐时期,箜篌进入鼎盛阶段,演奏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。唐玄宗李隆基不仅自己擅长演奏箜篌,还乐于教授他人。唐宪宗李纯对箜篌也情有独钟,是一位地道的“箜粉”,因此,唐代能出李凭这样的箜篌大师也就不足为奇了。作为唐宪宗时期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,李凭是箜篌演奏领域的佼佼者。诗人李贺曾经写下著名的《李凭箜篌引》,其中,“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”“女娲炼石补天处,石破天惊逗秋雨”都是对竖箜篌演奏的美好描绘。李凭在当时也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,有评价云“天子一日一回见,王侯将相立马迎”,可见其作为箜篌演奏者受喜爱的程度。
箜篌的种类
01 卧箜篌
卧箜篌与琴瑟相似,但有品,是中国的传统乐器,盛行于汉至隋唐,宋代后失传。汉代卧箜篌被作为“华夏正声”的代表乐器列入《清商乐》中,当时有五弦十余柱,以竹为槽,用水拔弹奏,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,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。汉代流行这种乐器,在诗词中亦经常用到,如汉乐府《孔雀东南飞》中即有“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裁衣,十五弹箜篌,十六诵诗书”。
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,以后在中国日渐销迹,至宋代后失传。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,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。在日本卧箜篌因由当时的百济国(高丽、百济都为朝鲜古称)传入,称为百济琴。
02 竖箜篌
竖箜篌,其名直译即为“竖着的箜篌”。新疆洋海墓群中出土的竖箜篌,见证了其独特的音乐历史。这种乐器最初从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,并在秦朝之前已在新疆地区广受喜爱。随着汉武帝开辟西域,竖箜篌逐渐传入中原,成为中华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。
7至13世纪的波斯竖琴,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狩猎者的弓,这一演变过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诞生。作为最古老的弦鸣乐器之一,它承载着超过五千年的历史,与人类文明共同成长。
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,曲形共鸣槽,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,音箱多是皮革制成,张着20多条弦,竖抱于怀,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,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为“擎箜篌”。
如今,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,但汉魏壁画上多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,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弹奏的就是竖箜篌,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相同。
日本正仓院收藏
莫高窟225窟
03 凤首箜篌
相传,东晋时期,这种独特的乐器从遥远的印度出发,历经中亚的漫长旅程,最终传入中原。东晋文人曹毗在《箜篌赋》描绘为“龙身凤形,连翻窈窕,缨以金彩,络以翠藻”。然而,在明代之后,凤首箜篌却神秘失传,令人叹惋。敦煌壁画中的凤首箜篌可谓是尤其珍贵,被誉为乐器界的璀璨明珠。
榆林25窟迦陵频伽
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,其音箱设于下方横木的部位,呈船形,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,用以紧弦。曲颈项端雕有凤头,正如《乐唐书》所载:凤首箜篌,有项如轸,杜佑《通典》:凤首箜篌,头有轸。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。
凤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印度乐、骠国乐和高丽乐中。唐德宗(780~805)时,从骠国(今缅甸)也传进了凤首箜篌。这是项有绦轸的一种凤首箜篌,至今还在缅甸流传,称“桑高”、“弯琴”或“缅甸竖琴”。
← 缅甸赠送给我国的箜篌
出土于古埃及地区,现由大英博物馆收藏 →
04 双排弦箜篌
双排弦箜篌,是我国新型弹拨弦鸣乐器。在箜篌流传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它一直沿袭着传入时的结构和外貌,但这种现象,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变了。乐器制作家韩其华在箜篌领域中首先创制成功双排弦箜篌,不仅使箜篌的结构和演奏技法有了长足发展,同时也使箜篌的外观焕然一新,在音响效果上,也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,已用于音乐实践中,并首次在电影音乐中启用箜篌。
05 转调箜篌
70年代的时候,由于民乐原本的性能已经不能满足当时演奏的需要了,所以便兴起了改革乐器的热潮。但是箜篌由于已经失传,所以对于它的改革,几乎就是需要重新发明了一种乐器。当时全国许多地方都参与了这个项目,沈阳、上海、苏州、北京,大家各自的设计有所不同,最后大浪淘沙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这种了,长得极像竖琴的转调箜篌。
转调箜篌的研制成功,使千年古乐箜篌得以复苏并高度升华,填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空白,它以崭新的面貌、独特的风姿,不仅屹立于中国舞台,还登上世界乐坛。
信息来源丨百度百科,知乎,网易新闻
编辑丨QQ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